菊花深受国人喜爱,从屈原、陶渊明到杜甫、苏轼以迄于今,始终是文人们歌颂的对象。古人起初认为菊花花瓣能够延年益寿,后来认识到菊花在百卉肃杀、万物沉寂的晚秋绽放,耐得寒冷、贫瘠,便将其人格化为高洁的君子和淡泊的隐士。历代咏菊诗汗牛充栋,这里与大家分享几首。
袁山松的《菊诗》,纯用白描,用笔简练,写出了菊花的高洁与傲岸。起首一个“灵”字,首先给菊花定下格调,它是草木之精灵,是山野之英灵,它长在幽崖之上,一个“幽”字,又给菊花罩上一层远离红尘的光晕。它挺起茎叶抵抗寒飙,隐喻君子与恶势力抗争。春天的甘露不能让它变色,秋天的寒霜不能让它凋零。隐喻菊花像志士仁人一样具有独立人格,富贵的芳春不能腐蚀它,威武的寒秋不能压服它。袁山松是东晋人,博学能文,当过吴郡太守。这首诗应该是他内心志趣的追求。袁山松在“孙恩之乱”中,坚守城池,拒不投降,最后不幸遇害,算得上一位有操守的士大夫。
说到咏菊诗,必须要提到陶渊明。陶渊明的诗中有三个独特意象——高鸟、孤松和寒菊,都是不随大流、不凑热闹、不哗众取宠的事物。他的《和郭主簿》其二云:“芳菊开林耀,青松冠岩列。怀此贞秀姿,卓为霜下杰。”意思是说,在清凉的素秋时节,寒露凝结,天高气肃,菊花在林中开放,青松在岩上挺立,它们保持着这种贞秀身姿,卓尔不群,成为战斗霜雪的豪杰。
陶渊明的诗常常是语气平和、冷静,但却总能显露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情绪。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,他对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污浊的官场气息深恶痛绝,因而决然弃官归隐,选择自食其力、洁身自好,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的。
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是屈原的诗;“兰有秀兮菊有芳”,是汉武帝刘彻的诗;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,是苏轼的诗;“菊花如志士,过时有余香”,是陆游的诗;“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”,是毛泽东的诗。古人云,诗言志。历代志士仁人都毫不吝惜对菊花的赞美,这都与诗人们的胸襟、志趣相一致。今日恰逢重阳,风霜高洁,金菊灿烂,让我们徜徉在氤氲馥郁的寒香之中感受菊花的风骨吧!诗以赞之:
瘦骨纤枝默吐芬,越孤越冷越精神。
卓然不与时俗偶,却把白霜染作金。
(廖海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