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这事儿,孩子该主动,父母该退后

发布时间:2025-10-01 09:00:29 山西省晋中宏昌教育有限公司

说到孩子学习,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
我敢打赌,大部分父母都会选择立马大喊一声:“又得上辅导班了!”或者是挥舞着大棒,“你怎么还不写作业?!”

然而,即便是上了满满当当的辅导班,甚至反复做题的情况下,孩子依然没有学习动力,怎么回事呢?

难道这就成了“父母逼得紧,孩子学得懒”这种老生常谈的恶性循环吗?学习这事儿,究竟是得陪着做,还是得让孩子自己搞定,难道就这么难吗?

其实,我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。

大部分父母总是以自己小时候的经验作为标杆,用那种“有颗爱学习的心”来要求孩子,可总是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。

结果父母越焦虑,孩子就越反感学习。

一、适时放手,给孩子机会

很多父母在孩子学习这条路上,最头痛的就是:

“我明明教了好多遍,他怎么还不明白?”或者是“我明明提醒过无数次,怎么他还总是拖拖拉拉,玩游戏不学习?”

其实,父母在这时要反思的,不是孩子的懒散,而是自己可能过度介入了孩子的学习,剥夺了孩子自己调整的机会。

一些父母,总是想当“超级英雄”,从来没有给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。

你做作业,我盯着你看,完美无缺。但这样一来,孩子连思考的空间都没了,学得也是“空中楼阁”。

这样一来,孩子就会习惯性地依赖父母,总觉得学习是父母的事,而自己只是“打酱油”的角色。

你想想看,学过英语的孩子应该能自己背单词吧?

但如果父母总是催着背,甚至帮忙记单词拼写,难道孩子还会主动去学吗?父母代劳到这个地步,孩子岂不是成了“背单词的代替者”?

我有个朋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,他女儿学英语时,父母总是插手,帮她把每个单词的拼写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
结果孩子学英语的兴趣早就没了,觉得“哦,学英语又不是我自己的事”。那么,父母该做的是什么呢?你不妨当个“好翻译”,了解孩子学习的困难,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你的要求,而不是一味地把“压力”堆在他们肩上。

难度太大了,孩子自然会放弃。这时,父母就得像是“搭建脚手架”一样,慢慢引导孩子逐步迈过小难关。

这样一来,孩子的自驱力就悄然养成了。

二、设定合适的学习难度

其实,孩子学不好,并不是能力不行,而是难度设置得不合适。

许多父母总喜欢“超前部署”,以为“提前为孩子铺路”就是好事儿。错了,很多时候“好心办坏事”。如果难度设置得太高,孩子就很容易陷入挫败感当中,长期这样下去,他对学习就会产生排斥心理,甚至开始逃避。

那怎么办呢?别急!

给孩子设定一个适当的学习难度,简单来说,就是在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上,稍微加一点点难度,这样他既能接受新知识,又不至于压力山大。

比方说,孩子要背单词,父母别一下子给十个单词的任务,而是可以从四个开始。每天复习四个单词,做个卡片,每天早晚读几遍。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,也能逐渐增加孩子的信心。

渐渐地,孩子从“我得学”转变为“我想学”,你看,动力就这么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。

三、孩子自发学习的根本

可能你还没意识到,孩子真正能主动学习的基础,居然是——情感上的安全感!

想想看,一个在焦虑和压力中度过的孩子,怎么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?那时候,学习对他来说已经变成了“被迫行为”,而不是主动学习。

亲子关系要建立在信任和支持之上。

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支持,而不是感觉到父母随时都在盯着自己,担心自己做不好。

你能想象一下,在父母的焦虑包围下,孩子会如何去感受学习的意义吗?这种无形的焦虑感,绝对会传递给孩子,让孩子误以为“学习=痛苦”,从而激发出一种对学习的强烈反感。

比如,我儿子在数学上有时会卡住,遇到不懂的题目,头一回就不会。这个时候,我从来不催他,而是通过一些小小的游戏和提问,帮助他理清解题思路。

关键是,我不会批评他做得不好,反而会鼓励他:

“别怕,慢慢来,错了也没关系,错误也是通向成功的一部分。”

这种方法,不仅帮助了孩子解决了实际问题,更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。

结果怎么样?

孩子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,还学会了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,避免惧怕错误。

说到底,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,父母的角色并非是“全能辅导员”,而是一个“智慧的引导者”。

要培养孩子的自驱力,父母需要做的,是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支持,给孩子足够的空间,同时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。

不再把学习当成一场你永远无法赢得的战争,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。

你只需要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,剩下的,让孩子自己去飞翔、试错和坚持。

其实就够了。

发布于:甘肃